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创惠优配,中南地区军事重镇长沙,见证了中日之间三次生死较量。三场长沙会战,以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,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,中国军民英勇搏杀,最终毙敌5万多人,取得了抗战战略相持阶段的一次重大胜利,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。
影珠山的战壕,曾是中国军队痛歼日军的战场,抗战老兵李淑芳和丈夫的部队当年就驻守在这里,回忆起往事,如今已是102岁高龄的李淑芳仍历历在目。
提起抗日的日子,李淑芳的感受只有一个字——苦!李淑芳说,那个时候她才十六岁,因此父母都不同意她当兵,但李淑芳认为,日本鬼子侵略中国,打到长沙来了,应该出来抗日,有一份能力发一份光。
展开剩余80%1941年底创惠优配,为了掩护香港方向的行动,日军十多万人进军湘北,第三次长沙会战随即打响。
岳麓山是长沙城的制高点,也是长沙会战的核心阵地,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战争遗迹,中国军队临时指挥所旧址,还有随处可见的炮台、壕沟,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。
战时指挥部藏在岳麓山山腰内侧的密林中,当时很多重要命令,就是通过这个指挥部发出的。也是在这里,总指挥薛岳制定了“天炉战法”,以伏击、诱击、侧击、尾击等方式,分段消耗敌军兵力,最后把敌人“拖”到决战地区,再狠狠围歼。
位于岳阳南郊的新墙河,是保卫长沙的第一道防线,王超奎营在这里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,成功阻滞了对方的进攻,而全营五百官兵壮烈牺牲。
湖南省岳阳县博物馆馆长杨坚告诉记者,当时,王超奎带领官兵冲向敌人,被一颗子弹打中,不幸牺牲,但日本人怕他不死,还把他的脖子砍断。到了晚上,剩余的官兵趁着夜色把他的尸体抢回来。所以有句话说,中国没有投降将军,唯有守新墙河的断头将军王超奎。
在日军猛烈攻势下,新墙河防线最终失守,之后,日军主力强渡汨罗江、一路南下,于1942年元旦进至长沙南郊,准备一举攻占长沙。
长沙城郊是“天炉战法”的炉底,如果炉底被打穿,中国军队全盘战略将功亏一篑。将士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:成则以功勋报国家,失则以长沙为坟墓。在长沙天心阁,率团参战的葛先才决定弃守为攻,攻其不备,才有获胜可能。
因为兵力不足,葛先才想了一个办法,他命令全团号兵同时吹响冲锋号,满城都是激昂的冲锋号声,不仅振奋了中国军队的军心,也对日军起到了震慑作用。
将士们上下一心,广大群众也纷纷支前杀敌。第二次国共合作后,中国共产党在长沙成立了八路军通讯处,广大党员深入工厂、农村,宣传抗日救亡。会战期间,长沙、浏阳、平江、湘潭4县参加支前的民众多达十六万人,他们化路为田,运粮上山,使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行进,运输和补给也十分困难。
到1月4号下午,日军伤亡惨重,只得仓皇向北撤退。在撤退的过程当中,日军来了很多增援部队,但因为我方占据海拔高地,所以即便有增援部队也是来一个打一个,在影珠山几乎歼灭了日军精锐山崎大队。
这场胜利,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英美盟军接连失利之际取得的,国际反响热烈。就连英国《每日电讯报》也报道,在远东天空阴霾密布的时候,唯有长沙的上空出现一片曙光。
1942年1月15号,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创惠优配,日军溃败到了新墙河北岸,双方基本恢复到了战前的态势。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,在新墙河畔的大云山顶上,留下了“三战三捷”的摩崖石刻,这四个大字,见证着中国军民共同抵御外辱的历史,同时也永远激励着后人。
发布于:北京市华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