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进入微软这样的顶尖科技公司,代表着职业的稳定和光明的前景瑞和网,是无数程序员梦寐以求的理想归宿。如今,随着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调整,微软又一次大规模裁员,让不少人开始意识到——在科技巨头工作的"安全感"正在被一点点侵蚀。
对那些在微软效力多年的老员工来说,离开这样的转变格外难以接受,情感的牵绊、"被时代淘汰"的无力感,很多人都难以释怀。正如一位前员工所说:
"离开微软,就像一场艰难的离婚。我们经历了许多情绪波动和心理挣扎 ......
然而,新一代三十多岁的"掌权者"正悄悄等待老一代让位。每一次组织重组的周期都越来越近,每一次合同续签的压力都更直接。不断转型带来了新的技能要求,而你想再得到更大的"水晶球"——恐怕不太可能了。"
微软开启第二轮大规模裁员,波及 9000 人,Xbox 成"重灾区"
据彭 · 博 · 社报道,微软于 7 月 2 日启动了今年第二轮大规模裁员,涉及员工大约 9000 人。
官方给出的裁员理由与之前几次有些类似,还是那句老话:控制成本、聚焦重点,特别是要把更多资源投向 AI。
微软发言人表示,这次调整影响面广,覆盖了不同团队、地区和职级,但整体占比不到公司员工总数的 4%。他补充说,公司正在精简流程、减少管理层级,希望让组织运转更高效,也更适应 AI 驱动的新市场格局。
其中,微软 Xbox 部门受影响尤其严重。对此,由 Xbox 负责人 Phil Spencer 发给团队的内部信也因此曝光出来,其写道:
今天我们做出了一些将影响我们组织中多位同事的重要决定。为了让 Gaming 保持长期成功,并专注于战略增长方向,我们将终止或缩减部分业务领域的工作,并效仿微软整体策略,精简管理层级,以提升组织的敏捷性与执行力。
出于对受影响同事的尊重,今天涉及的具体通知内容及相关组织调整,将由各自的团队负责人在未来几天内进行传达。
我知道这些变化发生在我们拥有史上最多玩家、最多游戏、最长游戏时间的时期。我们的平台、硬件与游戏路线图从未如此强劲。如今所取得的成绩,正是过去所做艰难抉择的结果。为了未来的持续成功,我们现在必须再做出选择,而策略核心之一就是专注于最具潜力的机会。我们将保护那些运作良好的部分,并将资源集中投入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,同时完成公司对我们业务的整体期望。只有聚焦前行,我们才能为未来一代玩家带来卓越的游戏与体验。
当然,优先排序固然重要,但并不能减少此刻的重要性。简单来说,如果没有那些即将离开的同事们所投入的时间、精力与创意,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。这些决定绝非对他们能力、才华或贡献的否定。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偶然——而是这些年来每一个团队成员不懈努力的结果。
HR 团队将直接与受影响员工沟通,提供包括薪资、医疗保障和职业转岗支持在内的离职福利(遵循各地法律)。我们也鼓励被裁撤岗位的员工申请 Microsoft Gaming 旗下其他空缺职位,并将为这些申请提供优先考虑。
感谢每一位曾经塑造我们文化、产品与社区的同事。未来,我们将带着由衷的感激与尊重,继续前行。
—— Phil
不止如此,据彭 · 博 · 社最新报道,微软旗下的 King 工作室(《糖果传奇》的开发商)将裁员约 10%,即约 200 人;ZeniMax 等其他游戏工作室也已确认将裁员。同时,微软还将裁撤旗下 Forza 赛车游戏开发团队 Turn 10 超过 70 名员工,并取消《Perfect Dark》(完美黑暗)与《Everwild》等游戏项目。负责《Perfect Dark》的 The Initiative 工作室也将被关闭。
本轮大规模裁员发生在微软宣布裁员 6,000 多名员工不到两个月后。6 月初,微软又进一步裁减了 305 人。据多位微软员工透露,过去一年中公司多次裁员,包括以绩效为由的裁撤措施,严重打击了员工士气。
回顾过去一年,微软已展开了多次的优化行动:
2024 年 1 月,微软裁撤了 1,900 名 Activision Blizzard 与 Xbox 部门员工;
5 月,关闭了多个游戏工作室并继续裁员;
6 月,HoloLens 与 Azure 云团队又减少了 1,000 个职位;
9 月瑞和网,微软再裁掉 650 名 Xbox 员工,这也是其整合收购 Activision Blizzard 后重组过程的一部分。
引发争议的裁员
尽管频频裁员,微软员工总数却呈增长态势:2020 年为 16 万人,截至 2024 年 6 月底已增至 22.8 万人。一位网友总结道:"微软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裁员,人员上涨和裁员,这两件事都是真的。"
此外,微软在截至 3 月的季度中创下了近 700 亿美元营收与将近 260 亿美元净利润的亮眼成绩。根据 FactSet 的数据,这一业绩远超华尔街普遍预期,也让微软稳居标普 500 指数中最赚钱的公司之一。
这就让许多人不解,微软业务发展不错的情况下,为什么还要裁员?
有外媒分析称,「说到底,这也是整个科技行业的缩影。为了在 AI 竞赛中占据优势,各大厂商正拼命压缩开支。训练大模型、建设数据中心、开发 AI 应用,这些都要烧钱。微软已经在这方面投入了数百亿美元,如今也不得不向资本市场交代:"我们会花得更精、更准。"」
然而,有网友质疑道:"我们被告知,人工智能是来‘增强’员工能力的。但现实看起来,它更像是在替代人类。而微软的股价此时却接近历史新高——股东在赚钱,员工受损。"
前员工感怀:离职就像一场艰难的"离婚",不要让自己一直困于系统中
面对这波裁员潮和愈发浓重的负面情绪,曾在微软任职超过 14 年的老员工 Frederico Baumhardt 在 LinkedIn 上回顾了自己十年前离开微软的经历和心路历程,劝诫在职员工积极调整心态,其还指出,被裁并非是员工之过错,而是企业发展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调整。
以下为他的分享全文,也希望给更多人一些思考:
我在十年前离开了微软。花了差不多同样长的时间,我才慢慢消化这段分离,让那些好与坏的情绪渐渐平息,最终得以换个角度去看待这一切。就像一场艰难的离婚,我们这些"老微软人"经历了许多情绪波动和心理挣扎。失去微软,就像失去生命中某个重要部分,需要反复思考与自我审视才能真正接受。
我现在依然通过 Facebook 上的"微软老兵"群组,维持着与那段"前工作婚姻"的一点点联系。这个群组里充满了熟悉的情绪缩影:有人发布离职消息,有人计划退休,有人因裁员感到痛苦,还有人愤怒地控诉(不)公平的解雇,或是默默换了份新工作。我们大多数人都掩饰不住本性,还是会偷偷留意自己在 LinkedIn 上的帖子能收获多少点赞与互动。毕竟,#Microsoft 曾经就是个"看指标吃饭"的地方,有些训练早已刻在骨子里。虽然我们不再登上大会主舞台,但仍希望自己能被听见。
我那时在微软工作,感觉就像是"我们对抗整个世界"。几乎每个业务部门都在与强劲的对手拼杀。尽管整个公司规模庞大,但我们总觉得自己是"挑战者"。微软的文化融合了挑战精神与冷酷执行力。它在科技界的角色就像昔日伟大的帝国——全球扩张、不受约束、一路制定自己的规则,由一群"技术贵族"与一套高效的行政体系推动前行。敌人无处不在,但在巅峰期,没有人敢真正挑战它。
微软能激发出一种内部的忠诚感,不论你爱它还是恨它,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。成为其中的一员就意味着你有价值,那里能提供一种改变世界的可能性。就像很多伟大的帝国一样,只要你"低头做人",基本是安全的。而那些心怀梦想、渴望上升的人,则必须走一条高风险的路——那是种极致的快感。
微软老兵的世界
我们这些微软老兵,有种很强烈的群体认同感,我们有自己的"语言体系"——依附于公司架构、地区、子公司,乃至业务部门。我们也有偏见,比如橙牌(合同工)和蓝牌(正式员工)之分,Redmond 总部与各地分部之间的摩擦,技术岗与销售岗的对立,产品组和其他所有人的矛盾……我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,聪明、投入、热情,我们加入的不是一家公司,而是一个信仰,一种理想。这从来就不只是份工作,而是我们改变世界的唯一机会。
我们在 LinkedIn 上默默关注那些前同事,既有那些真正的"长期战友",也有那些只干了三四年就跳槽的"短期伪装者"——去了 Amazon、Oracle 或 Cisco。还有那些站在我们身边参加过一次 MGX(微软全球内部大会),转眼就高调宣布"开启新旅程"的"叛徒":有的去了 Cisco,有的投奔 Amazon,还有的成了" Googler "。我们感到被背叛了,好像他们抛弃了一项共同的使命。前一天他们还在高喊" Office 无处不在",结果第二天就满世界在用 Google Sheets。更气人的是……他们甚至不用再忍受 Windows Phone,而我们还在用。
我甚至可悲到现在还在用我的 Hotmail 邮箱。更可悲的是,尽管应用只有四个,我还是觉得 Windows Phone 客观来说真的不错。我认为 Zune 是个很棒的音乐订阅服务,还曾自豪地展示给朋友看。我坚信第一代 Xbox 会干掉任天堂。我明明嫉妒 Mac 的续航,却什么也没说。对我来说,在微软的那些年,是不断"输"的过程:输给 Apple,输给 Oracle,输给 IBM。我们曾试图把 HD DVD 塞进 Xbox 去对抗 Sony,但那时比尔 · 盖茨就说了:等蓝光大战结束,人们就会直接下载内容。当时的网络状况下,他这番话听起来简直像异端邪说。但回头看,那确实是一个转折点——我们的精神领袖已经离开公司,而他第一次从公司外部对我们的决策发出质疑!
不知为何,我们的每一个专业对手看起来都更贵、更酷,或者更优秀。但最终……我们赢了!而且常常赢。我们的秘诀是:总以"遭遇威胁"的紧迫感行事。我们或许从不最酷,但回头看,其实我们挺酷。没听说哪家公司敢每年把几万员工从全球各地飞到一个城市聚会,除了体育馆和演唱会场馆,根本容不下我们。我们为自己办大会,几天后又再接再厉招待几千合作伙伴。这种大场面,是我们最狂的一种炫耀方式。
就像戒不掉的瘾,我是个"微软成瘾康复中"的前员工,随时可能复发。这是我人生中最复杂、最让人着迷的一段关系,外人很难真正理解。微软的"毒性暴露",我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。虽然我的数据有点旧,但我相信这个模型放到今天也基本适用。
微软人的"服役年限分层"
1 – 3 年:过客型。你还不算微软"原住民"。更像是职业航线上的一个过渡节点。他们冲浪、然后离开。而真正的"微软人"是在公司内部跳槽也要留下来。这些"过客型"人两年前在 IBM,明年可能去 Amazon。这类人往往存在某种"自限性特质",或者无法融入微软那种"成功小圈子"(即那些彼此熟识、共同上升的内部人组织)。对他们来说,"微软"不过是一个大品牌,用来炫耀。他们曾去过其他大厂,将来也还会去。对于这类人,不提也罢。
4 – 6 年:做出成绩型。你确实干了点大事。在微软呆这么久的人,都经历过至少一次"大重组",而且在"自保"和"适应"方面都下过苦功。你已经开始能看清微软的缺点,知道它节奏的短板,也能听出企业文化这支"音乐"里哪里跑调了。但你依旧想跳这支舞。这个阶段的人,往往是未达理想,或被公司辜负了。呆得越久,越割舍不下,"微软"这个身份开始有了内在意义。你会换岗位来避开烂经理,知道自己可能升不了职,但还是会像青蛙一样玩"过马路"游戏,蹦到下一个车道,躲开那些压过来的"车"。你明白——下一财年,也许再下一个,总会有变化。大家都清楚该怎么做,才能避免那通来自 HR 和主管的 Microsoft Teams 电话。
当然,还有另一类人:你是商业"贵族"。也许你已经用完了所有的职场筹码,或者某天你的总经理裁掉了你,只是因为"要么是你走,要么是她走"。但你根本不在意,因为未来有的是新兴 VC 背书的新品牌等着你跳槽——你的朋友还会告诉你:这家公司要火!
你曾经的头衔是 EPG 主管、国家区经理、某业务线 GM ……有了微软的履历,你的 LinkedIn 页面成了你最锋利的武器。你把接到猎头电话这件事演绎得像是在"游艇购物日程里挤出一点空"听听机会。令人惊讶的是,有多少在这个年资段离开微软的高管,最终在各种高速成长的新公司里复活为 VP ——只要看看这些人去了哪里,赶紧买下他们加入那家公司的股票。一位在微软干了 4 – 6 年、主管级别的商业人才,堪比《华尔街》里的戈登 · 盖柯。这些人离开微软,不是降级,而是主动选择到一个能真正掌控规则的岗位上。他们中的大多数,最后还是会复刻自己在微软学到的那一套——因为说实话,那套真的管用。
7 – 13 年:基因改造型。这类人,就像科幻片里那些长期待在太空站的宇航员,已经适应了零重力,回不到地球了。现实世界的"引力"会让他们崩溃。微软自成体系,有一套完全不同的"物理规则"——它太庞大了,甚至能产生自己的引力场,外部世界那一套坐标、逻辑、常识,在这里根本派不上用场。
到了这个阶段,你已经很难想象自己还能脱离"母舰"生存。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模糊了,你不再只是为了"这份工作"留下,而是愿意彻底换个"职业方向"也不想离开。你不断告诉自己:"这次的轮岗是为了个人成长。"但朋友一眼就能看穿,你只是舍不得走。
你已经爬到了年资的高点,新一轮权力中枢开始出现,新来的掌权者看你的眼神变了味儿:"你还在啊?你是不是有点老了?"——这种话听着让人火大:"你哪位,敢这么问?"你早就摸透了微软内部的生存法则,比如怎么批商旅、怎么报销公务舱,甚至怎么"低调"地操盘负面反馈,悄悄把人送走,然后还能在那人的"离职酒会"上若无其事地举杯送别。
14 – 25 年:我这一代人。我们这一群体,能力也几乎是在微软"耗尽"的。我们对微软有种宗教般的忠诚,记得那些年代的对手、那些代代相传的口号:"每家每户一台 PC "," Office 无处不在"," Windows 是氧气"," EA 是救赎","移动才是未来","云是明天"," EA 死了,订阅万岁",还有"你需要一个 Copilot "……这些口号曾经轰轰烈烈,也还会再轮回,只是执行的人变了。
但现在,风向开始变了。我们这代人,开始一个个含泪告别。有人因为业绩不佳被裁,有人离了婚换了生活轨迹,有人换了老板,过去十年的好成绩在新一轮评估中形同虚设。有人被认为太老了,有人没能融入"新微软",还有整组被砍、被除名、被消失。在这家公司,不透明的"内部问责机制"主宰一切。我们成了牺牲品——哪怕刚刚适应去年的规则,今年又一切都换了。
但对我来说,微软就是我的一切。它是我自尊的唯一来源,是我跟朋友第一时间炫耀的资本,是定义我的标签。微软就像一张 MBA 证书,我总能"巧妙地"把它带进任何对话(我自认为不明显)。说得更"爹味"一点,我这辈子所有倒霉事都能被原谅——因为我曾在这里,这个神圣又特别的地方。那些同事,就是我的战友,他们和我一样"血液是蓝的",这种文化,法律也管不了。
只有微软自己能"立法",而且它也确实在这么做。规则在变,组织架构在调整,掌控真相的"深层结构"终有力竭的一天。地壳在特权办公楼中移动,对于"老兵"来说,改变终究会来。但别忘了,你其实是个稀有物种——大多数公司活不到微软这种"超高频率变革"的阶段。科技圈 50 年,几乎没有先例,这就是所谓的"微软治世"(Pax Microsoftia)。通常在这之前,那些靠单一产品称霸的科技帝国早已腐朽消亡,比如 Unisys、Compaq、Digital、EMC,这些曾经的巨头如今都成为历史。
而如果你在这个阶段被"抛下船"……那种打击是巨大的,是毁灭性的。但请记住——那不是你的错,这是生命周期问题,别太往心里去。
此时,那些最能"看得开"的人,早已赚得盆满钵满。他们抬起头,看着舞池说:舞步变了,这场派对的音乐……听起来越来越年轻。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,懂得在事业巅峰时全身而退。他们退休、转投初创公司、反哺社区、担任导师——而且手上持有的股票足以让他们尝试各种有趣的事。我最羡慕的,就是这些人。他们带着掌声离开,用自己的方式收场。但无论怎样,有一件事似乎也是真的:
当他们在群发"离职邮件"(或者现在是 Teams 频道通知)时,总会有个旧人冷冷一笑——也许在你离开的欢送会上默默享受着一种胜利的滋味。你走了,一个位置空了,而他们想要。
25 年以上:你正在抵达"终极阶段"。你已经站在了微软的巅峰,成为这股"微软力量"的一部分。你学会了如何驾驭变化,为那些并非自己责任的事情道过歉。你以卓越的表现带领团队,见证过各种看似生死攸关的危机(其实不过是几季度后就会被遗忘的业绩指标)。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对荒谬的事情说不,但又不会失去团队合作精神。你曾与他人反目,曾强硬过,也打过职场政治的"战争"。在外面市场上,你几乎没有竞争力,因为你的价值与微软紧密相连,至少表面上是这样。你不仅喝了那杯" Kool-Aid "(盲目相信企业文化),更是成为了以财年指标优化为核心的价值链中的高级祭司。你记得过去的辉煌岁月,也凭借足够的能力在数次裁员浪潮中幸存下来。拥有自己的办公室、宽敞的办公楼,看到巴尔默喝着蜂蜜饮料,盖茨在未来展望中获得全场起立鼓掌,这些都是深刻改变你灵魂的经历。
不过,就算是你……也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。新一代三十多岁的"掌权者"们正悄悄等待着你让位,每一次周期的到来都更加临近,每一次续约都更让人感到压力山大。不断转型带来了新的技能要求,而你想再得到更大的"水晶球"——恐怕不太可能了。
最后的思考
不管你属于哪一小类,我们这些长时间留在微软的人都有一种怀旧情结,几乎带着一种接近精神信仰的执念,怀念着那些我们不确定是否还存在的东西。但这不正是信仰的定义吗?
Envision、Imagine、MTB、MGB、MGX、TechEd、Tech Ready,这些名字就像低声细语的记忆,诉说着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。你已经熟悉现代的运作方式,但那些旧时光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。回望自己在那些会议上的照片,你会以一种当年根本无法理解的方式,感受到当时未来等待你的魔法与激情。你会想起 VPN 智能卡,第一次拿到带屏幕的手机,企业网络首次接入 Wi-Fi,那个让你获得自由的时刻!慕尼黑的咖啡,巴黎的午餐,伊斯坦布尔办公室的美景!在雷德蒙德,你见证了新的 MTC,第一次跨越了 60 栋大楼。我们拥有自己的班车系统!我们就是自己宇宙的国王和女王。你,那个了不起、出色的人,曾是 20% 的精英!你曾产生巨大影响,拿过大奖和 CBI!但你的队友赢得了红色夹克,而你微笑着,心里盘算着,明年轮到自己。
17 美元一股——分拆了六次!谁还在乎工资,股票才更诱人。Windows 2000 将改变一切;我们正在打造一个"为人而生"的业务,能不能忽略 Vista?7 是新世界,10 将是最后一个,11(哎呀),XP 还在自动取款机里运行,.NET 无处不在,Copilot 却毫无踪影。三屏幕和云……这一切都曾发生过,也还会再次发生。世界上哪里还能有这样永恒的地方?
最终,我的"工龄"成了我手中最宝贵的"货币"。可惜我没有走好每一步,结果跌出了"船外"。那些 5 年、10 年、15 年的奖章去哪儿了?可能烧掉了。但我确定,就像你一样,在内心深处,我们大多数人如果可以,都愿意回到那个世界。如果时间可以倒流,明天我会回到 TVP 大楼 5 号的咖啡厅,和当时 DPE 部门的好友叙旧,然后第二天早上搭飞机飞往西雅图(34 号楼)。
有趣的是,20 年前,他(像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)还对我做"安全技术"的工作嗤之以鼻,而 DPE 是微软在一线最耀眼的团队。今天……他就在 Security Team 里。轮回继续。
我骗得了谁呢?其实是嫉妒在说话。如果微软今天再给我一个 offer,我一定闭嘴接下,并且这一次,我会真正配得上那份工作。
我现在经营一家创业公司,工资远不稳定,没有 RBI/CBI 或奖金,生存就是唯一的奖励。我不为自己而活,我为我的团队而战,这些是我在微软伟大领导者身上学到的技能。相比之下,那些日子只是我温暖的夏日回忆。
我想给仍带有这份"病症",或者还在这系统里挣扎的人们最后的建议是:魔法从来不是那个地方,也不是那个时间。它一直存在,而且依然存在于人之中。魔法从来不是微软,那只是幻觉。真正的魔法瑞和网,就在你心中……
华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